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2018 -> 热烈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 -> 印记篇 -> 天南地北支宁人
【天南地北支宁人】这里,有我的青春回忆
2018-07-27 07:49:07   来源:宁夏日报


<p>  顾全良老人的全家福照片。 </p>

顾全良老人的全家福照片。

  “1958年,石嘴山开始西北煤炭基地建设。单位准备抽调200余人支援宁夏建设,不少人由于耐不住大西北的艰苦环境,选择了返回上海。”顾全良说,剩下的100余人从兰州市出发,坐了三天两夜的汽车,才赶至石嘴山矿务局报到。当时由于没有宿舍,大家只能挤在一个破庙里过夜。

  那时的石嘴山,是一个不足3000人口的荒凉小镇。没有铁路,没有电力,没有通讯网,没有可以租借的住房和办公地点,没有任何水文、气象资料。“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和土建队一起脱坯,盖一种‘干打垒’的简易房子。”顾全良说,先在地面开挖一米深的长方形地坑,四周再垒起一米高土坯,然后在顶面上加上檩条、草席、上房泥。最后在阳面安门,内抹石灰,房子就盖好了。

  “当时的工作生活环境非常艰苦,冬天零下摄氏20多度,早上起来被子被冻在墙上揪不下来;吃的是窝头,风沙大,常常是半碗黄沙半碗饭;喝的是黄河水,又混又腥难下咽;没砖没瓦自己烧,厂房基础用洋镐刨……”顾全良回忆。

  1958年,在建设石嘴山煤矿1号斜井时,原计划用混凝土浇筑井筒,但是购置不到水泥,加之运输困难,于是改用料石砌筑。石嘴山矿务局派工人在河东开采石料,除急用部分用船摆渡外,其余石料则等到黄河结冰后,大家手推肩扛,通过冰上运输保证了矿井建设。

  “当时没有大型运输设备,也没有现代化建井工具,所有土建工作就靠肩扛手拉,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。”顾全良说,他作为瓦工,先后参加了石嘴山矿务局1号煤井、机修厂、化工厂、市委大楼等工程建设,亲眼见证了石嘴山城市的崛起。

 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,顾全良又先后被调到大武口洗煤厂、煤炭基建公司、石炭井矿务局、石嘴山第一碳素厂工作。“刚到石炭井时,住的是窑洞,吃的是到集中点挑的水,冬天水都结成冰,一不小心就摔跟头,菜都是到周边牧区购买。后来为了解决矿区孩子们上学和居民日常生活,矿区逐渐有了学校、医院、商店,生活配套逐步完善,形成以矿区为主导的生活圈。

  1965年,顾全良调到石嘴山第一碳素厂,才告别了山沟里的生活。“那时候就住在4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中,儿女先后在这里降生,一住就是很多年。”顾全良说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自己住了40年的老房子被拆迁,没花一分钱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楼房里。儿女早已成家立业,4个孙子都是大学生,其中2个还考上了研究生。

  在石嘴山,顾全良一步步从基层技术员、工程师干起,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力量,还曾荣获自治区劳模称号,直到1992年光荣退休。“当年与我一起来支宁的那批人,有的已经去世,有的多年没有音信。现在回想起来,我无愧于当年的选择,在这里颐养天年我很知足。

  “现在出门500米就是公园,出小区没几步就是商业区,生活购物都很方便。”顾全良说,这里有我的家人,有我的青春回忆,宁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。(记者 蒲利宏 文/图)

【编辑】:杨丽
【责任编辑】:李金香
【宁夏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
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-2018 NXNEWS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:750001 新闻热线:0951-5029811 传真:0951-5029812  合作洽谈:0951-6031787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2908244号
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:新出网证(宁)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: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
工信部ICP备案编号: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宁B2-20060004
法律顾问: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: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:13369511100,15109519190